国规模最大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真正开始启动

时间: 2024-05-11 22:16:50 |   作者: 清洗头/洗罐器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9月6日,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的主作业船“大力号”驶离停泊码头,起航前往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现场,正式启动古船整体打捞和迁移,标志着迄今为止顶级规模的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进入关键期。

      7月6日,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海上预处理阶段作业完成后,在国家文物局的全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迅速铺开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等各项工作,一方面,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开展古船整体打捞迁移海上作业的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近期水下调查发现的文物进行了清理和初步研究,为后续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后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在近几年的水下调查和整体打捞预处理阶段,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已经提取、清理了部分古船相关出水文物。在最近预处理阶段时,古船北部同时发现了船舵和铁锚。船舵的舵杆残长5.6米、直径42厘米,裹有52道宽约7厘米铁箍起到加固作用;舵柄由铁箍将3根木材紧箍而成,最长处约6.26米。铁锚为四爪锚,长3.3米(不含铁环),是目前国内发现较大的古代四爪铁锚,从另一个侧面为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提供参考数据。

      目前已经清理的600多件出水陶瓷器大多产自景德镇窑,包括“同治年制”款绿釉杯、粉彩二甲传胪图杯、豆青釉碗等。在清理瓷器时,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只高60厘米的清同治景德镇窑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图双耳瓶中,发现并清理出了50只青花团龙纹杯,为揭秘古船和研究晚清社会生活图景提供了物证。

      此外,还清理出了一批可能产自江苏宜兴窑和福建地区窑口的陶瓷器。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后,文物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将根据古船考古和文物保护方案,围绕古船遗址形成过程、建造技术、航线等课题展开全方位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掘古船的科学、历史、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让文物“开口”说话,为世人揭秘长江口二号古船蕴藏的大量谜题。

      此次古船打捞迁移采用的是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在海上现场作业时,将由“大力号”在古船四周下放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柱沉箱,把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

      因此,端板—纵梁框架整体组装是前期陆上准备工作的重点。端板—纵梁框架整体是由22根弧形梁连接形成一个长48米、宽19米的半圆柱箱体基座,其组装精度将直接影响海上弧形梁穿引。

      为了海上现场施工顺利推进,项目团队对端板—纵梁框架进行了陆地整体组装。历经50多天的日夜奋战,最终2个端板、4根纵梁共16节短梁完成组装。同时,顺利完成了端板下沉辅助装置调试、发射架组装、管线连接调试、控制室传感器调控、桩筒焊接、吊梁安装等准备工作。

      “大力号”到达海上施工现场后,将实施端板—纵梁框架整体下放工作,随后逐根进行弧形梁的掘进穿引,并完成全部22根弧形梁穿引工作,把古船及周围泥沙、海水包裹起来,形成古船沉箱。整个海上作业时间预计花费2到3个月时间,随后将由古船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把总重量1万余吨的古船沉箱同步提升出水,“怀抱”古船沉箱送入“奋力”轮中部开口处,再直接经海上运输,整体驶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坐底,最后将古船沉箱安全卸载。1号船坞将成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永久的“家”,未来在这里将同步开展古船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展示教育。

      3月2日,我国顶级规模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真正开始启动,掀开长江口二号这艘古船自发现后尘封了近八年的神秘面纱。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近代伊始更是迅速崛起,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都会和世界大港。而上海的长江口,正是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古往今来,在这繁忙的航线上和复杂的水域里,埋藏有不计其数的水下遗珍和未解之谜。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文物局2011年起启动了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通过陆地调查走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到长江口水域150余条水下文物线索。然而在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

      2015年,在崇明横沙水域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随后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从此,拉开了解码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

      在国家文物局的部署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内多个专业机构经过六年多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初步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横向左倾约27°。古船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沉船上部的尖艏、揽桩、主桅杆、左右舷、上甲板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古船船型疑似为明清时期在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

      通过选取前后其中4个舱室进行了小范围的清理,均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硬木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金属钻头、钻杆以及黑色矿物等大量文物。2021年7至9月,上海市文物局再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了水下调查,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的完整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特别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书“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由于长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冲刷严重,船体面临严重安全威胁,上海市文物局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评估沉船面临的风险后,决定对长江口二号古船采取整体打捞的方式,最大限度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学技术创新规划》中,将长江口二号古船列入中国水下考古重点项目。这是时隔15年“南海一号”之后,我国再次对水下古代沉船开展整体打捞。

      负责此次古船打捞任务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将采用世界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代沉船,依赖中国的高端制造能力,此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此前,上海打捞局已经在今年1月使用该技术圆满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捞试验,并计划于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捞与迁移任务。

      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极其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大,足以支撑建成一座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为此,2021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中,将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列为“十四五”上海市重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决定选址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充分的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来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

      未来,作为历史建筑的老船坞也将“华丽变身”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考古人员将在这里逐步揭开这艘清代古沉船的诸多未解之谜。同时,它还将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可同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展示教育,以及考古与非遗活态体验、国际水下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等。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后,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长江口二号古船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实物见证,为我国这一历史时期大型木质沉船的发现填补了重要空白。

      它的发现,充足表现了考古工作以物论史、以史增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为“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和长江文化的建设充实了重要内涵,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加了文化自信,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中国水下考古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即将施行,“长江口二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顶级规模的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也是世界首个古船考古发掘、整体迁移、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同步实施的考古和文物保护项目,它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水下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古船之一。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大发现,为我们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表示。

现在致电020-36269566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